参观土山湾博物馆

2012-10-08 13:53 阅读(?)评论(0)
    2012年10月7日我专程去上海土山湾博物馆参观,去寻找孩童时的记忆,因为她是我小时候常去的地方,她现在位于蒲汇塘路55号原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的旧址。1832至1837年间,江苏巡抚民族英雄林则徐率民众疏浚蒲汇塘等河道堆集淤泥而成,故名“土山湾”。而土山湾文化则源于1864 年教会在这块土地上创设的土山湾孤儿院。在抚养孤儿之余,还创办了工艺品,绘画、雕塑、印刷、木刻、金工等部门,很多新工艺都发源于此。土山湾也被称为“中国西洋画的摇篮”,任伯年、刘海粟、徐悲鸿都曾在这里任教。

  博物馆的正门,是一座巨大的玻璃棚,曾参加过三次世博会、绕地球一周终回到故乡的土山湾牌楼已修复一新。顺着这座新建筑向里走,就来到了当年土山湾孤儿院的旧址。一号展厅,详细展示了徐家汇形成的历史。二号厅里,有当年孤儿生活的场景、土山湾老人口述历史也将通过电子视频的方式呈现。此后几个展示厅内,还可参观到当年外国指导老师在此教授绘画、木工和印书的场景,这三门技艺亦是土山湾名噪一时的“三大金刚”。

  2010年6月12日,中国第五个“文化遗产日”之际,上海土山湾博物馆宣告开馆,以实物、图文多种展示形式,叙述“中国西洋画摇篮”土山湾与世博会之间的百年渊源,修复落成的珍贵“中国牌楼”,成为土山湾博物馆“镇馆之宝”,全面展现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画面,有丰富的实物与史料,对了解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史,土山湾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力。经过这次的参观我了解了土山湾的历史背景及文化,也使我进一步的了解徐家汇的历史及文化。土山湾博物馆进门处有一个雕工精致的木雕“中国牌楼”,高5.8米,宽5.2米,是四柱三间楼阁式的牌楼,前面有“功昭日月”,后面有“德并山河” 的金字匾文。牌楼有新旧木雕结合的痕迹,旧的部分古朴,多在牌楼上面的部位;新的部分雕工华丽,其阁顶和四个柱子,细雕精琢,雕的是蟠龙吐珠、狮子嬉戏;而柱墩抱鼓石的狮子更是栩栩如生。

   这牌楼在1912年由德国建筑师葛承亮(Alousius Beck 1853-1931),带领土山湾孤儿院的十几个孤儿雕刻完成。1892年他来上海,1894到1931在孤儿工艺院当木工部主任。他对学生的教导,认为学生需要创造自己熟悉的本土文化作品,体现当时本土艺术的精神,从他对“中国牌楼”的构思和构图中可见一斑。这牌楼在1915年的巴拿马—太平洋世博上展出,地点是三藩市。当时被摆放在中国馆的教育馆展览,和她一起展出的还有土山湾送去的百余件艺术品和工艺品,成为轰动一时的东方文物精髓系列。同时土山湾作品在世博上得了19个奖,当时报纸曾经大肆报道过,也因为如此,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看中了这个牌楼,用

 

重金买了去,放在博物馆的大厅。1933年世博会在芝加哥举行,中国驻芝加哥领事和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签约,把中国牌楼送去展出。1939年在纽约世博会再一次展出,之后辗转流落欧洲,到2009年回归中国。在土山湾博物馆。令我徘徊良久是孤儿院和“土山湾孤儿工艺院”。我看见有少年们在吃饭和学习的许多旧照片,还有写实画作,感受良多。其中作品有拖着辫子穿着马褂的少年,在画室画西洋画,画室内墙壁四周挂满了西洋画;又有西洋导师在课室教孤儿木工的场景。孤儿院在清同治三年(1864年)由天主教耶稣会建立。孤儿院收留四岁以上的孤儿,他们上午到慈云小学上课,上课的课程有中文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地理和外文;下午上宗教课。年纪大的到工艺部上工艺课程。工艺部门主要有印刷、木雕、绘画、金工等部门。每个部门有主任或馆长管理和教导,他们主要来自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等地的教士,也有些时段由中国人自己担任;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意大利人,天文学家。数学家利玛窦

而教师除了来自海外,也有中国名师指导,有的是孤儿院栽培的人才。名师如任伯年、刘海粟、徐悲鸿等都曾在这里任教,徐悲鸿就曾说:“土山湾亦有可画之所,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。” 当年一同参加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的以中国著名的86座宝塔为原型的木雕“百塔“,目前也已进入他们的“溯源”目标。百塔中,就有上海人熟知的龙华塔、松江方塔、杭州六和塔等。这些实物有的在美国芝加哥博物馆,不少还分散于很多私人收藏家手中。彩色玻璃窗户的制造工艺在中世纪因哥特式教堂的建造达到顶峰。彩色玻璃窗户不仅可以让光线射入教堂,同时也提供了装饰并且可用于讲述圣经故事。

  我童年就生活在徐家汇地区,家住天主教堂旁边的紫阳路,解放前叫慈佑路,我们的邻居都信奉天主教,所以小时候经常跟在他们进教堂。土山湾孤儿院、藏书楼等也是经常去的地方,特别是1953年大搞爱国卫生消灭四害的时期,去的次数最多。现在的漕溪北路一带,以前有个江北大世界,那里有各种武术和魔术表演,有买狗皮胶药的;买梨胶糖的,有唱“小热昏”(上海早期的说唱),还有江湖郎中卖假药的,那里应有尽有,我小时候常常去看热闹。我小学和中学都是教会学校,我就读的汇师小学就是孤儿院耶稣会于1840年创办的,解放后改叫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,现在又改为汇师小学了,不过原来的校址已经变成区政府的停车场了,新校址搬到文定路177号了(以前宜山中学校址),我就读的中学是徐汇中学,前身是土山湾孤儿院院长——法国人“南格禄”创办的“徐汇公学”也叫“圣依纳爵公学”1931年正式改为“徐汇中学”“南格禄”是首任校长 。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马相伯、国民党元老于右任、地质学泰斗翁文灏、近代雕塑之父”张充仁、原卫生部长陈敏章、主教张家树、金鲁贤;中科院副院长严义埙、世界著名原子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周知行、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铭、汪应洛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、翻译家傅雷、现代作家叶辛、游泳世界冠军杨爱华等等,都曾就读于徐汇中学。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 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2-10-09 22:21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